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养派生 食补胜药补·练功百病消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看看古人是怎么练的。说到长寿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吃点什么补品或者练点什么功夫。但《千金方》里说了,真正的养生长寿核心是养性。什么叫养性?就是培养好的品德和习惯。
一个人要是心胸开阔,待人友善,心态平和,那身体能不好吗?与其天天想着怎么吃出健康,不如先问问自己,今天有没有好好待人,有没有控制住脾气,这才是养生长寿的根本。
《千金方》这本书里把养生长寿分了个层次,说的特别到位。它说,最高境界是养神,就是修炼你的精神世界,让内心清净。其次是养性,也就是保养身体,比如锻炼、饮食这些。如果你只顾着养身,拼命吃喝玩乐,追求外在的享受,那就像给电脑装了个花里胡哨的外壳,里面还是卡顿,甚至可能因为过度使用而崩溃。所以先修好内在的精神才是关键。
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,有的安静,有的刚强,有的柔顺。《千金方》里说,这是天生的,不能随便改。你想让一个安静的人变得暴躁,或者让一个急性子变得慢条斯理,那都是强扭的瓜不甜,反而会出问题。所以,养生不是要强行改变自己,而是要了解自己的本性,然后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调整。比如安静的人要注意,别把自己憋坏了;活泼的人要注意,别过度消耗精力。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,才能活得长久。
古人早就看透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。你看《养生要集》里举的例子,简直是现实版的对比。那些生活条件好的,吃的好,穿的好,却可能因为太安逸而缺乏活力,寿命不一定长;反倒是那些辛勤劳作的人,虽然辛苦,但身体结实长寿。还有天天在家没事干的,容易生病也容易累垮。这说明什么?生活不能太极端,既不能太奢靡,也不能太劳累。要劳逸结合,保持适度的欲望,这才是健康长寿的秘诀。
“十二少”听起来简单,但做起来可不容易。想想看,我们是不是经常思绪万千,是不是总想东想西,是不是欲望太多,是不是事情太多,是不是话太多,是不是笑太多,是不是愁太多,是不是乐太过了,是不是高兴过头了,是不是生气太猛,是不是爱好太专一了,是不是执念太强烈了?这十二条,条条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“坑”。古人说的好,多一分就可能带来一分伤害,所以学会减少这些“多”,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平衡才是养生长寿的关键。
彭祖可是传说中的长寿专家,他总结的养生秘诀,核心就4个字——“莫伤之而已”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尽量避免各种伤害。首先要顺应自然规律,冬天暖和点,夏天凉快点,别跟季节对着干。其次,要懂得精神上的节制,别被美色、娱乐这些东西迷了心窍,要保持清醒。再有就是要知足常乐,别老想着得不到的东西,把心思放平。适当的放松心情也是需要的,但要把握好度,别玩物丧志。
刚才说了要“莫伤之”,那具体哪些是“伤”呢?彭祖又列了一堆:穿的太厚太热,容易感冒;吃的太油腻,喝太多酒,容易肚子疼;沉迷于美女帅哥,容易身体虚弱;听那些靡靡之音,容易心神不宁;开车骑马到处跑,容易累垮;争权夺利、得意忘形,容易栽跟头。你看这些是不是都是我们现在生活中常见的陷阱?古人早就提醒我们了,这些“养生”的行为用不好就像水火一样,反而会伤害身体,要赶快克服。
嵇康,这位大才子在他的《养生论》里就指出了养生路上的五大阻碍:第一,名利心不死,总想着升官发财,这心就静不下来;第二,喜怒哀乐控制不住,情绪波动太大,伤肝伤心;第三,对声色犬马放不下,沉迷其中损耗精气;第四,吃的太好太杂,没有节制,肠胃负担重;第五,心思散乱,注意力不集中,精神涣散。这五条要是占了3条以上,就算你天天念叨养生经,也很难真正健康长寿。
嵇康说,人生长短,不是命中注定的,而是看你平时怎么对待自己的身体。他在《养生论》里有个比喻,特别形象:精神就像国家的君主,身体就像国家。如果君主内心烦躁不安,国家就会混乱;反过来,如果精神安定,身体自然也就健康。所以要想身体好,首先得让精神稳住,别让各种乱七八糟的想法和情绪扰乱了心神,这叫形神合一,缺一不可。
《抱朴子》这本书里讲了个道理,特别有启发。它说损害身体的事情看得见,比如吃了不该吃的东西、受了伤,立马就有感觉;但是养生的好处呢,效果不明显,比如你坚持锻炼,可能一个月、半年甚至一年才看到效果。所以很多人就容易放弃,觉得没什么用。而身体的损耗,如果不注意,就像油灯里的灯油,不知不觉就烧完了,等你发现晚了,可能就回天乏术了。所以养生贵在坚持,要防微杜渐,从小处着手,积少成多。
古人还给我们留下了前车之鉴。颜之推在《家训》里讲了几个故事:有个叫山涛的,把自己关起来,不接触外界,70岁了身体还像小孩一样,结果遇到老虎被吃掉了;另一个叫张毅的,家里富得流油,排场很大,40岁就因为内热病死了。这说明什么?养生不能只顾一头,要么只养内忘了外面的危险,要么只顾外面的排场,忘了内在的调养。还有嵇康写了那么多养生文章,自己却因为骄傲自大被杀了;石崇想通过吃仙丹来长寿,结果因为贪恋美色,惹祸上身。这些例子告诉我们,养生不能光说不练,也不能走极端,更不能把养生当成逃避现实或者炫耀资本的手段。
前面说了养神的重要性,那具体怎么养呢?老子在《道德经》里给了我们一个核心思想——“谷神不死”。这里的“谷”就是滋养、培育的意思,“神”就是我们身体里的精神能量,包括精、气、神。怎么养呢?关键在于呼吸,鼻子和嘴巴是天地元气进出的门户,呼吸要像绵绵的流水一样柔和、持续,不要急促,不要用力,这样就能滋养我们的精神,让它充满活力,不被消耗,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。
身体和精神的关系,就像房子和主人。《史记》里说,人活着靠的是神,身体是神的居所。神用的太厉害就会耗尽,身体太劳累也会损伤,一旦神和形分离了,人也就没了。庄子打了个比方说,身体是精神的住宅,精神是身体的主宰,就像堤坝坏了水就留不住,蜡烛烧完了火就没地方住了,所以身体和精神是相互依存的。保护好身体,能让精神有所寄托;安定好精神,才能更好地驾驭身体。
怎么养生呢?《养生要集》里提到了一个词叫“啬神”,什么意思?就是吝啬你的精神,好好保护它,别让它轻易流失。具体怎么做?首先,眼睛不要去看那些不干净、不健康的东西;耳朵不要听那些难听、污秽的声音;鼻子不要闻那些腥臭的气味;嘴巴不要吃那些有毒有害的食物;心里不要去想那些阴谋诡计。这些都是损耗精神的“贼”。平时要保持心情平和,约束自己的欲望,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冲动,这样才能让精神保持安宁。
除了“啬神”,还要讲究“适度”养生。《养生要集》说,思考问题不能钻牛角尖,那样容易陷入愚昧;也不能太随心所欲,那样容易放纵。读书学习,如果遇到不懂的,非要死磕到底,不仅浪费时间,还伤神。所以建议是读自己能理解的,遇到不懂的先放一边,或者请教别人,保持思想的平衡,不偏激、不极端,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精神。
除了保护和适度,古人还提到“存神”,也就是把精神集中起来,守住它。《延寿赤书》里甚至给出了具体的“神”的名字,比如三魂七魄,还有五脏对应的神。建议在特定的时间,比如半夜默念这些名字,据说能帮助神灵“附体”,不离开身体。葛洪更进一步说,人体有3个重要的能量中心叫“丹田”,里面住着不同的神灵。通过想象这些神灵的样子、颜色,可以帮助我们安定心神,增强内在的力量。这听起来有点玄乎,但核心思想是通过一些方法让自己精神更集中,更有力量。
养性,也就是保养身体,首先要顺应四季变化。《黄帝内经》里讲的很清楚:春天万物生长,要早睡早起,多活动,活动筋骨,让身体舒展;夏天万物茂盛,也要早睡早起,但要注意别太烦躁,让身体的阳气得以释放;秋天万物收敛,就要早睡早起,跟鸡一起起床,让精神安定下来;冬天万物闭藏,就要早睡晚起,等太阳出来再起床,让身体好好休息,积蓄能量。总之,跟着大自然的节奏走,你的身体才能更健康。
光适应季节还不够,还得动起来。《养生要集》里引用了两句古话,很有意思:一句是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”,意思是说流动的水不会发臭,门轴经常转动才不会被虫蛀,这说明活动很重要;另一句是“人不欲劳,劳则人不劳”,意思是说,人不能总是追求安逸,过于安逸反而可能不长寿,当然也不能太累,过于劳苦也不行。所以养生讲究动静结合,动的时候要适度,比如散步、做家务,但也要注意别勉强自己,劳逸结合,让身体保持活力。
养性很多细节都藏在日常生活中。比如照镜子,看看自己长得怎么样,这本身没问题,但如果你天天盯着镜子看,甚至因为不满意而焦虑,那还不如不照;出汗了,要及时擦干或者换衣服,别让寒湿的衣服捂着,容易生病;发烧的时候别用冷水洗脸,可能会引起皮肤问题;洗完澡,头发没干就睡觉,也容易引起头痛、关节痛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,其实都在悄悄影响着我们的健康。《千金方》也强调了“起居有常”,干活可以,但别累过头,不能勉强自己去做那些根本做不到的事情;出汗了,别急着脱衣服,等汗止了再换;出汗的时候,别跷二郎腿,不然容易引起腿脚麻木;到了秋天,特别是8月之后就要开始注意保暖了,特别是脚,可以用热水泡泡脚,让身体暖和起来。总之,生活要有规律,该睡的时候睡,该起的时候起,别熬夜,别受凉,这是最基本的养生之道。
连上厕所、保护眼睛这些事,古人也考虑到了。《千金方》说,憋尿时间长了,膝盖容易发冷;憋大便时间长了,肛门容易坠胀;排尿姿势也要注意,饿的时候坐着方便,吃饱了站着方便,不然容易让腿脚发凉。至于眼睛,更是娇嫩,风吹、雨打、熬夜、看小字、对着烟熏火燎的地方,都会伤眼睛,所以从小就要注意保护视力,40岁以后更要小心,别等到老花眼了才后悔。
头发和牙齿,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。古人认为头发是血液的延伸,所以经常梳头能促进血液循环,据说还能防止头发变白。《千金方》建议吃完早餐再洗头、梳头,《唐临冥报记》更是说每天要用梳子梳理100多次,能疏通气血。牙齿呢,被认为是骨骼的延伸,早晚要叩齿,吃完饭要漱口。《颜氏家训》里还提到,叩齿300下能治牙齿松动,连指甲敲击的声音都能听见呢。总之,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,都是古人总结下来的养性经验。
牙齿和指甲也是身体健康的“晴雨表”。牙齿是骨头的延伸,所以要爱护它,叩齿就是上下牙齿轻轻碰在一起,据说能预防蛀牙,吃完饭漱口更是老生常谈,能有效清洁牙齿。《千金方》还提到用杨柳枝或者别的东西来刷牙,能让牙齿更健康。至于指甲,是经络的延伸,《千金方》还规定了剪指甲的日子,手甲在寅日,足甲在午日。这些细节虽然现在看来有些迷信色彩,但也反映了古人对身体细微之处的关注。
洗澡这事现在大家都很讲究,古人也提醒我们要注意。《养生要集》说,洗澡不能太频繁,太频繁会扰乱气血;饭后马上洗澡,容易引起头痛;出汗后别马上睡觉或者洗澡,不然容易受风感冒;洗完头,头发没干就睡觉,也容易头晕发热。《抱朴子》还推荐了一些特定的日子,用菊花汤、枸杞汤洗澡,据说能养生。总之,洗澡也要讲究时间和方法,别贪凉,别着急,温度要适宜,洗完澡要及时擦干,别对着风。
接下来我们说说“气”,这“气”在中医里可是个大概念,它被认为是生命的基础。《抱朴子》把身体比作国家,把气比作老百姓,说你要是爱护老百姓,国家就能安定;你要是爱护身体里的气,身体就能健康。老百姓要是跑了,国家就亡了;气要是没了,人就死了,所以“养气”非常重要。人就像鱼在水里,水要是浑浊了,鱼就活不了;气要是不清爽了,人就容易生病。彭祖也说,只要你懂得爱惜气,就算不懂什么高深的方术,也能长寿。《服气经》更是直接点题:“道就是气,珍惜气就能得到道。”可见“气”在养生中地位何等重要。
怎么“用气”呢?最基础的就是呼吸。《服气经》说,晚上到中午这段时间是“生气”旺盛的时候,这时候可以练习“闭气”,也就是吸一口气,然后慢慢憋住,心里默数,能数到200次,再慢慢呼出;中午到晚上是“死气”比较重的时候,就别练这个了。练习的时候,最好先把鼻子里的分泌物清理干净,嘴巴也要通畅,肚子要空,别刚吃完饭,而且心情要平和,别生气,别着急,不然会影响气的运行。唾液也很宝贵,要含着漱口,然后咽下去,能滋润身体。刘君安说,用鼻子吸气,用嘴巴吐气,可以长寿。彭祖更是详细描述了怎么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躺着练习,怎么调息,怎么慢慢增加闭气的时间。
除了呼吸,还有更高级的“服气法”,就是直接吸收天地间的精华之气。《太清经》说要“吸生气,吐死气”,怎么吸呢?可以用鼻子吸外面的“生气”,或者用嘴巴把体内的浊气吸上来咽下去。还有些方法,比如对着特定的方向,用舌头搅动牙齿,或者想象着吞下星星的光。这些方法听起来更玄了。《千金方》也提供了一个调息的方法,强调在晚上到中午这段时间进行,姿势是仰卧,动作要缓慢。这些方法都有禁忌,比如刚开始练的时候,可能会觉得疲惫虚弱,要慢慢适应,而且练气的时候要保持安静,别说话,别大笑,别做剧烈的动作,以免消耗精气。
除了呼吸吐纳,“导引”也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,简单说就是通过肢体的运动来引导气血运行。《宁先生导引经》说,导引能赶走身体里的坏气,留下好气。华佗,就是那位神医也说过人要活动,但不能过度。你看家里的门轴天天开关,反而不容易坏,所以古代的仙人搞导引也是这个道理。《养生要集》还建议最好在天气晴朗,温度适宜的时候做导引,太热、太冷都不行。一天里早上、中午、晚上这3个时辰比较适合,做之前最好先洗洗手,保持清洁。
导引具体怎么做呢?《养生要集》里介绍了不少方法,很多都是我们现在也能做的。比如早上起来,把唾液含在嘴里漱口,然后咽下去,据说能让人强壮有精神;用手指搓热了,捂在眼睛上,“卧固”就是把大拇指夹住食指根部,据说能清目延年;还有按摩额头、脸部甚至全身,按摩都能起到保健作用。《千金方》里更是详细列出了18种按摩法,像“洗手法”“安胸法”“捶打身法”等等,每天做几遍,据说能强身健体,延年益寿。这些方法简单易行,不妨试试看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投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