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巴斯·阿拉格齐对日内瓦洲际酒店并不陌生。早在2013年,他便曾在这里驻留,亲自主持并积极推动一项临时协议的谈判。这项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冻结伊朗核计划的一部分,为两年后签署的《联合全面行动计划》(JCPOA)奠定了基础。这个协议原本是为了消除伊朗核武威胁,并避免以色列对伊朗的军事打击,但这些目标并未实现。原因在于,2018年特朗普政府宣布美国单方面退出该协议,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平衡。
2025年6月20日,阿拉格齐再次走进日内瓦洲际酒店,而这一次,他的身份已发生了变化——他不再是普通的外交官,而是身处战时的伊朗外长。当时,以色列对伊朗发动的大规模空袭已进入第二周。空袭不仅精准打击了伊朗军队的指挥体系,还攻击了多个重要核设施。与此同时,以色列的空军更是肆无忌惮地在德黑兰的上空进行巡航飞行,仿佛是对伊朗防空系统的挑战。阿拉格齐此行的主要目的,是寻求一份可能终结这场战争的协议。因此,他与来自英国、法国、德国以及欧盟的外长们召开了紧急会议,讨论外交解决方案。
尽管局势危急,但外交渠道仍未完全断绝。以色列显然希望美国能积极介入,对伊朗的福尔多核设施进行打击。这座深藏地下的核设施,靠常规武器难以摧毁,因此成为了冲突的焦点。特朗普政府也在权衡此举,考虑是否采取军事行动。不过,6月19日,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·莱维特透露,特朗普总统表示愿意先通过外交途径进行谈判,他将在“未来两周内”决定是否亲自出席谈判。可问题是,特朗普极不可能容忍两周的漫无进展,因此,外交博弈的时限似乎已迫在眉睫。
展开剩余74%与此同时,阿拉伯官员已经传递出明确的信号:如果伊朗希望达成协议,必须满足两个条件。一是直接与美国展开谈判,二是做好在铀浓缩计划上作出重大让步的准备。然而,迄今为止,伊朗似乎对这两个条件都持坚决的拒绝态度。在战争爆发前,特朗普的特使史蒂夫·维特科夫与阿拉格齐已进行过五轮谈判,讨论新的核协议。最初,美国似乎倾向于重新恢复类似《联合全面行动计划》的协议,该协议允许伊朗将铀浓缩至3.67%的纯度。这一纯度足以用于核反应堆的燃料,却远远低于制造核武所需的90%。协议还规定了伊朗所能使用的离心机数量与性能,以此延缓其核武研发的进程。
这一协议本意是给伊朗争取时间,避免其在短期内生产出足以制造核武器的铀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伊朗的核技术发展迅猛,其核燃料循环不断完善,甚至已将铀浓缩至60%的纯度,距离武器级铀仅一步之遥。此外,伊朗还加大了对高性能离心机的生产,并且很可能在一些秘密设施中储备了大量高浓度铀。由于这一背景,旧有协议的谈判基础已不再成立。
如今,美国的要求已发生根本性变化。美国政府坚持要求达成“零浓缩协议”,即迫使伊朗彻底放弃铀浓缩能力。如果伊朗愿意做出让步,美国可能会迫使以色列停战。6月17日,特朗普政府提出,阿拉格齐可以与维特科夫展开新一轮的谈判,甚至有传闻称,副总统J.D.万斯可能亲自出席以示谈判的严肃性。然而,伊朗公开拒绝与美国直接对话,这让日内瓦峰会显得尤为重要,成为各方达成妥协的场所。几个月前,欧洲国家还被排除在外,美伊双方均不希望其介入,但现在,这些欧洲国家的存在恰好为双方提供了一个折衷的渠道。
即便美国未直接参与会谈,其影响力依然无处不在。就在日内瓦峰会的前一天,英国外交大臣戴维·拉米特便在华盛顿与美国的高层官员会面,并明确表示希望与伊朗展开直接谈判。随着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外交官纷纷表态支持达成“走向零浓缩”的协议,伊朗如果期望欧洲比美国更为灵活,显然会失望。
特朗普对是否采取军事行动犹豫不决,原因复杂。首先,民众对战争的反感情绪相当强烈。《经济学人》和YouGov的民调显示,60%的美国民众反对介入这场战争,支持者仅占16%。这意味着,若特朗普决策参战,可能会在其“让美国再次伟大”支持者群体内部引发剧烈分歧。其次,军事行动未必能够解决问题。部分美国及其盟国的军事官员怀疑,即使使用美国最强大的“掩体爆破弹”GBU-57,也未必能够摧毁福尔多核设施。此外,特朗普政府还收到了来自海湾盟友的紧急警告:阿联酋官员担心,美国的军事打击可能引发伊朗的报复,进而导致大量外籍人士撤离该国。阿联酋著名商人哈拉夫·哈布图尔甚至通过社交媒体警告称,“该地区正面临真正的战略危险”。许多银行家和顾问对核辐射风险表示忧虑,尽管这种风险很低,但仍引发了中东地区的极度不安。
在此背景下,伊朗同样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达成协议,并已通过塞浦路斯、阿曼、卡塔尔和阿联酋等国向美方和以色列传达信息。阿拉格齐与维特科夫也进行了几次电话交流,然而,双方似乎仍未找到有效的沟通突破口。有地区外交官指出,伊朗在铀浓缩问题上的态度依然强硬,不愿作出任何让步。
十年前,在伊核协议谈判期间,“强硬”战略尚能奏效。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已意识到,伊朗不会轻易让步,因此放弃了要求伊朗完全停止铀浓缩的立场。可是,今天面对德黑兰上空的以色列轰炸机和美国参战的威胁,这一策略显然已不再有效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投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